《得到》课程里有这么一段对话:
有人评价一部影片,说:“这片子不行。”
另一个人就说:“你行你上啊,你能拍出来吗?”
第一个人又说了:“哎,你这不讲理啊。我评价一个鸡蛋,难道还要会下蛋吗?”
作为旁听者,你会觉得这两个人逻辑都对,也都有点问题。
那问题在哪儿呢?
其实以前我也常被这个事困惑。

常规理解是:
第一个人原本想说的话是“这个影片已经很好了,别再苛求了”。
另一个人本来想说的话是“拍片子,就是要承受市场的批评”。
你看,这么说话,好像两个人都没有逻辑问题。
可事实上,在快速沟通时,有谁会故意迂回理解别人的意思呢?
所以,沟通的逻辑并不简单。
正确的沟通逻辑是:
沟通中的任何一方说事实的时候,脑海中不能有主客体之分。
比如甲乙两个人在说电影这事。
甲说:某某电影票房50亿,某某电影票房5亿;
类似这样的描述就是在说事实,因为甲说话的内容中没有带入主体和客体,所以没有评价。
乙这样说:“你行你上啊,你能拍出来吗?”
类似这样的描述就是在评价了。
乙是客体(评价方),“你”是主体(被评价方)。
甲这样说:“哎,你这不讲理啊。我评价一个鸡蛋,难道还要会下蛋吗?”
类似这样的描述也是在评价。
甲是客体(评价方),”你“是主体(被评价方)。

评价是引起人际矛盾的根源!
为啥这么说呢?
因为评价结果有八种,因为影响当事人的变量太多,你不知道评价的后果是什么,所以说话得罪人,
甚至有些得罪之事,我们自己还不知道。
评价的八种结果是:
1,依据法律或某种显规则评价主体,对(高阶)或错(低阶);
2,依据明确目标、目的、标准评价主体,多(高阶)或少(能力强或能力弱)(低阶);
3,依据道德、文化、习俗评价主体,热情(高阶)或冷漠(爱心或冷淡)(低阶);
4,依据价值观、信念、追求评价主体,大我(高阶)或小我(奉献或自私)(低阶)。
上面乙对甲的评价就是能力不行的意思,
(“你行你上啊,你能拍出来吗?”);
而甲对乙的回应是冷漠、冷淡的意思,
(“哎,你这不讲理啊。我评价一个鸡蛋,难道还要会下蛋吗?”)
你没有发现,让人心理不舒服的评价都是低阶的?
其实,这才是沟通中的”坑“!
如果甲乙这么对话,你看下效果。
乙对甲说:你对电影票房数据了如指掌,挺内行的嘛!
(乙对甲,第二种高阶评价——R2(N));
甲对乙说:哪有,你看我这段时间运气不好,忽悠我开心呢。
(甲对乙,第三种高阶评价——R3(+1))。
这种沟通你看是不是和谐了许多?
你可能会说,咋感觉有点假假的呢。
对,说明你已经是沟通的高手了。

运用评价语言时,并不是全部使用高阶评价才叫好。
所以,沟通是一门大学问,成为高手的核心规律是:
1、掌握主客体思维;
2、弄清楚八种评价的含义;
3、练习、练习、练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