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4月29日
(该文章未经方老师改编)
如何管理员工行为其实是很多管理干部非常苦恼的事情,从绩效管理角度来看哪些行为应该鼓励、哪些行为应该冷处理(强调一下,不仅仅是扣分那么简单!)用理性责任思维思考后,员工在工作上表现出来的各种复杂行为(社会现象)瞬间变得简单,然后根据责任数学逻辑来评价(管理)该行为。举例如下:
一(R1)、以公司制度规章为评价依据的组织行为,其评价结果为对与错。比如,在生产车间里吸烟,根据公司规定对吸烟者要进行处罚,因此,公司认为该行为是错误的。
二(R2)、以完成任务目标或提升个人能力为评价依据的组织行为,其评价结果为好或差。比如,产量完成100%,这种组织行为是好的,如果只完成60%,这种组织行为是差的。对该行为的评价只有好与差之分没有对与错之分。又比如,某车间进行安全生产理论考试,小王得了90分,小李得了80分,评价结果是小王比小李成绩好。
三(R3)、以企业价值观或社会道德要求为评价依据的组织行为,其评价结果为有为(肯定和鼓励)或无为(不做也不受处罚、无所谓)。比如,见面给同事一个笑脸;帮助同事提高工作技能;工作注意配合等等, 这些都是企业需要肯定和鼓励的有为的组织行为。
四(R4)、以企业发展战略或经营理念为评价依据的组织行为,其评价结果为大我(大公无私)或小我(自私自利)。比如,企业要外派一批员工去艰苦的地方工作,有的人没去而你去了,公司认为该员工的组织行为是大我(大公无私)的。
根据上述员工行为表现,在绩效考核加、减分操作中,我们可以这样:
R1——按规定执行不加分,错了扣分(有的企业是罚款);(本项占管理的大部分)
R2——完成目标高得高分,完成目标低得低分,注:没有0分;(本项多在月度KPI中具体操作)
R3——员工做了加1分或2分(或根据制度要求),没有做不奖也不罚;
R4——员工思维层面的组织行为,做了可以口头表扬和肯定,没有做不奖也不罚。(精神层面的奖励在管理实践中,可特别处理,比如,为了企业利益的见义勇为)
企业组织是社会中的一部分,因此,熟知“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”这两个概念更有助于把握和理清员工行为。为了解释清楚,笔者引用老师们讲过的一个故事来说明。总部位于瑞典歌德堡的世界著名汽车企业沃尔沃公司,该公司办公大楼前有一个大型停车场。每天开车来得早的员工,他们会选择离办公楼较远的位置停车,停车次序由远至近,一切像是商量好的。据说有人专门做过调查,问到员工为什么这样停车时,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说:这样做是为了方便晚到的员工。该公司员工自发帮助他人的行为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,受到世人称赞。其实沃尔沃公司并没有制度规定,无非是该公司的企业文化(隐性要求或价值观)放大了员工的组织行为!
故事告诉我们:
个人把车停在某个车位,这是个体行为;
考虑到他人,个人把车停在某个车位,这是组织(社会)行为。
个体行为只反映个人的行动,其自私和隐蔽性较强,该行为对他人或组织不构成影响;组织行为反映个人行动对他人或组织构成影响,行为过程较公开。比如,上述故事中,个人在停车场依次停车或乱停车,都是组织行为;又比如,在家里独自一人吸烟,这是个体行为,而在生产车间里吸烟,这是组织行为。所以,认识并理解这种概念后,各级主管在绩效考核中着重强化企业需要的各组织行为,管理上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